描写冬天的文章(描写冬天的文章不少于600字)(写冬天的文章(写冬天的文章不少于600字)文章)
[过年走基层]
光明日报记者周摄
见证地铁19号线,一个早上乘客很少的地下“主动脉”,沿着京藏高速往南的行程,坐采访车到北京小平原北端的杜军山前。这个新年,我走基层,不访民情,不深入田间地头,却在北京冬奥会的重头戏与雪原和年轻的“冰雪少年”们见了面。
“你练习这个项目多久了?你对比赛结果的期望和目标是什么?今天参加比赛是什么精神状态?”“根据你的经验,冰雪运动和常规运动有哪些挑战和区别?你是如何一步一步‘入门’的?”“有没有大家熟悉或者崇拜的冰雪运动员?你对即将到来的北京冬奥会有什么期待?”"你计划好寒假运动和练习了吗?"怀着“捞干货”的期待,我在出发前匆匆在手机备忘录上列了一个采访提纲。
场景,细节,故事,脑海中反复“循环”的,是重点报告室的科室领导老师和同事提示的几个重点。浮现出来的是教育过去半年报道的相关采访经历。我深知“双减”是一个关系到整个教育生态的行动。家长、学校和社会各界都很关心这半年来效果如何。制度措施能否真正落实,家长、学校、培训机构的角色能否真正回归本位,立德庶人的基本任务,可以说是学生们如何度过这个寒假的一块“试金石”。我觉得如何把体育和体育精神与稿件中“五育”目标的落实联系起来,如何把孩子们在冬奥会期间的热情与他们的假期生活和体育带来的收获联系起来,才是“有所作为”的关键。
虽然“盖得最厚”,雪原的寒冷还是给了我一个“落寞”,但孩子们的热情,作为“英雄”的北京孩子迎接八方来客的态度和对冰雪运动的热情,让我忘记了寒冷,全身心地投入到迎接冰雪的“小故事”中。采访中,有的孩子3岁就开始上雪道,有的孩子给给北京冬奥会寄语的希腊大使写信,有的孩子除了几条有“猫跳”的赛道,几乎滑过北京周边的雪场。我不太了解冬奥会的儿童动员。感觉在“科普”的背后,能感受到他们拥抱冰雪,迎接冬奥会的热情。奥运口号“共同迈向未来”不也是关于教育对孩子高质量发展的期待吗?
我觉得这种严寒中的基层春运,真的是对体力和脚力的考验,而面试选角度,设计文章,打磨文字,也是对脑力和笔力的训练。可以说,功夫在平时,重点在面试,心在写作。只有将以上相互结合,才能使采访素材更加生动,画面感更强,使稿件语言更有活力,细节更丰富。
《光明日报》(2022年2月15日11版)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