穹顶之下观后感(雾霾调查穹顶之下观后感)(《穹顶之下》后视(《穹顶之下雾霾调查》后视)文章)

要想“看见”,就要从无知中睁开眼睛。毕竟,新闻的本质是事实。新闻真实性是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如果失去了真实性,新闻也就失去了意义。公共新闻付费的最大目的是了解真相。一个新闻事实至少可以深入到知识、行业、社会三个不同的层面。越深入,覆盖的人群越广。

第一次听到柴静这个名字的时候,一部关于空气污染的纪录片《穹顶之下》诞生了。因为影片内容取自我们的日常生活,这部纪录片一出来就刷爆了朋友圈。我觉得,这样一个实事求是,提问犀利,执拗傲慢的记者,应该写出犀利、冷酷、严谨的文字。看完书,有些内容真的很犀利,直截了当,对事件的呈现也很客观。为什么不那么冷?反而会觉得简单,幽默,温暖,细腻。

如果说柴静借用了爱伦堡的话,她做到了。眼见为实,不仅要让人看到,还要让人感受到。柴静以一个记者的视角,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书中列举了大量新闻事件,包括2002年非典、疯狂英语创始人李洋家埠、姚嘉欣遇害案、山西煤矿等。,以及一些平时我们可能没有关注的比较小的新闻。看的不够客观,忘了自己,接近他们,记录他们的故事,但这是真实的感情流露。客观记录和情感代入并不矛盾。可以说,柴静在感性和理性之间把握着平衡,游刃有余。
利益控制情绪后,正义无从谈起。相比之下,柴静确实用心“看”到了别人用眼睛看不到的东西。她没有选择从高处利用人性,而是躲在暗处窥探人性。在这个时代,能读到这样的书,认识这样的人,是一种福气。书中每个人物的故事都会引发一个人内心最柔软的部分,不是同情和怜悯,而是发自内心的同情和深深的敬佩。

在我们的世界里,大多数时候,我们认为是非黑白分明。犯罪的人被判死刑是我们莫大的幸福,我们一直觉得这是正义。但是柴静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更理性更温暖的世界。比如罪犯,我们在关注他犯罪事实的时候,是不是也应该关注犯罪的原因,关注罪犯的人生经历?一个人不可能无缘无故做坏事。一定是某个环节出了问题,才会导致这样的悲剧。我们当然不能认可他们的违法行为,但同时也不能忽视我们这些有能力采取行动的人在当今社会环境下给他们施加的压力。

记者的职责之一就是带领我们到原点。她永远不会告诉你这个人是有罪还是应该被判刑。她只是说出真相,然后你可以自己判断。现在很多媒体都很难给你展现真相,甚至歪曲事实。很多事情开始没有证据就下定论。即使知道真相,也会以各种理由隐瞒,让读者去挖掘。她对这个问题有不同的看法。当然,有些真相当时选择了不公开。这不一定是新闻媒体工作者的失职。他们没有出席。也许是一个新闻媒体为了保护公众不去理解和接受这个“真相”的“政治正确”。

“学会辩证思考”也是你可以在书本上学到的。虽然思考本身会带来很多不安的感觉,但它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世界,所以思考本身也意味着“进步”。思考问题的过程往往比答案更重要。即使你在用错误的方式思考,也比直奔答案要好。答案只能解决一个问题,而想出一个办法可以解决一类问题。
这本书也告诉我们,一个人必须有自己的一套价值观。有判断是非、分析因果的能力。一千个人可以对一个事实有一千种看法。如果不想成为思想被操纵的木偶,就需要看事物的本质,有一套自己的价值观,在事件中投入到任何一方,有所感悟。相互冲突的感情会得到克制和平衡,表现出更客观的后果,揭示世界的真实面目。

这本书还包括与她一起工作的、白、崔永元、老范、老郝,以及许多陌生人,他们一起从事新闻和故事的解释工作。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陈艳。她从陈艳开始,到陈艳结束。陈艳是她的新闻导师和生活导师。陈艳是许多人的人生导师。《看见》一书的出现也与陈艳密切相关。正是因为陈艳的悉心指导,才有了今天的柴静。我们的生命短暂又漫长。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越觉得孤独,岔路越多,越难找到自己的方向。人生导师的出现会对我们的人生产生很大的影响。

这个社会不是充满善意和不友好的。更糟糕的是,很多东西并不是非黑即白,混杂的灰色让人喘不过气来。但还有一句话说,让我们看清这个世界,热爱它。我想这也是这本书的意义所在。多看看不愉快再改吧。就像书的封底上写的那一行小而坚定的一行,我们在努力创造一个理想国。我希望我们都能成为为乌托邦而努力的人。哪怕只是微不足道。

看到新事物再好,光是看到是永远不够的。作者能让我们看到,是因为她和她的朋友们为了“看到”付出了努力。真相永远不会伤害任何人。人是被伤害的,还有自欺欺人。学会在温暖的时光里磨砺自己的棱角。我们寻求真相只是为了避免更大的伤害。自媒体时代以来,我们似乎离真相越来越远,但我希望每一个被感动从而能够“看到”的人,也能把这种震撼化为行动。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