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鸿铭简介(辜鸿铭简介PPT)(辜鸿铭简介(辜鸿铭简介PPT)文章)

顾铭,本名唐生,本名李成,自称“东西南北人”、“董冰先生”、“大大咧咧的人”,是清末民初著名的翻译家、演说家、学者。他的祖籍是福建惠安。
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出生于英属马来西亚槟城。
顾铭的父亲顾子云是英国橡胶种植园的经理,母亲是葡萄牙人。他家很富裕。
顾铭是一个语言奇才。在特殊的家庭环境下,他有着惊人的记忆力和对语言的理解能力。
精通英语、法语、德语、俄语、拉丁语、葡萄牙语、希腊语、马来语等多种语言,能流利地说9种语言。
十五岁就读于英国爱丁堡大学,获得十三个博士学位,被誉为“晚清怪杰”。
光绪七年(1881年),辜鸿铭遇到了晚清外交官马建忠,两人谈了三天。从此,他们的思想发生了变化,辞去了殖民政府的职务,开始潜心学习中国古典文化,博览群书。
顾铭后来将《论语》、《中庸》、《大学》、《春秋》等经典翻译成英文,积极向西方宣扬东方文化和精神,在西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当时西方文化界有一句话——“不去三大殿,不去辜鸿铭,就不能去中国。”

光绪十一年(1885年),30岁的辜鸿铭回到祖国,被湖广总督张之洞任命为外文秘书。
此后在张之洞幕府任职二十年,主要从事“通译”,协助张之洞洋务,同时继续研究中国典籍。
宣彤元年(1908年),辜鸿铭出任外交部侍郎。
宣彤三年(1910年),辜鸿铭辞去外交部职务,出任南洋公学监事。
民国四年(1915年),辜鸿铭任北京大学教授,讲授英国文学和拉丁文。
《北大旧志》记载:辜鸿铭起初穿西装打领带,后来换上长袍马褂,头上戴瓜皮帽,脚上穿一双土布鞋,梳一条极小的辫子。这种服饰在民国时期一直保持不变。
顾铭高度赞扬儒家思想。"他能言善辩,他的机智和幽默无处不在。"
他讲课与国学无关,不能充分发挥正统儒家思想,所以经常找机会发泄。
有一次,欧美朋友在椿树胡同一个简陋的院子里拜访辜鸿铭。
看他住的那个狭小的房间,油灯昏暗,烟雾呛人。
客人不明白“吉安送鲁(吉安是顾姓县名,即送鲁是客居草堂,辜鸿铭自比隐士,不忘弘扬道德为己任)”的意思,抱怨油灯不如电灯亮。
顾铭解释说:“我们东方人追求的是头脑清醒,内心明亮,油灯自然就亮了,而你们西方人只关注事物的表面现象。”
客人耸耸肩,无法反驳他的言论。
顾铭的记忆力超强,很多诗都是张着嘴来的。
有一次,辜鸿铭给学生们讲了一首英国诗人弥尔顿的诗,是关于悼念一个淹死的朋友的。
顾铭对学生们说:“今天我要给你们讲外国的《离骚》…”
他说了一会儿英语、法语和希腊语,引用了一些诗人的诗。课后同学们翻看了一些诗词书籍,发现辜鸿铭说的很对,印象很深。

光绪十七年(1891年),俄国皇太子尼古拉和希腊王子前往中国。当他们一行到达武昌时,辜鸿铭奉张之洞之命迎接他们。
席间,尼古拉用俄语和希腊语与希腊王子私下交谈,诋毁中华文明,嘲讽张之洞。他们认为中国人看不懂他们,辜鸿铭当场揭穿,予以反驳。
事后,忐忑不安的尼古拉斯送给辜鸿铭一块冠刻金表,表示歉意,并称赞道:“不同国家没有不同的人才!”
以前中国学术演讲卖票是不收费的。自从辜鸿铭开始演讲后,很多在北京的外地人都会出席并聆听。他不仅卖票,而且票价很贵,要两大洋。

当时京剧名角、四大名角之首梅兰芳有一部戏。最贵的时候,票价才一元二角。
Ku明的讲座场场爆满。有一次,Ku鸿铭在六国饭店做《春秋》的英语讲座,比梅兰芳的名作《贵妃醉酒》还要受欢迎。
民国十七年(1928年),奉系军阀张宗昌任命辜鸿铭为山东大学校长。辜鸿铭当时同意了,但不幸病倒,几天后去世,享年72岁。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