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意境我所理解的诗
江西省都昌县第二中学 陆梦梧
我理解的诗,简单地说就是:诗歌的魅力在于刻画人情与人性,阐幽人的悲剧意识。诗歌是文人的歌,不是得道者的歌!得此愚见,乃是缘于寅恪先生挽观堂先生自沉于颐和园的七言律诗。先敬录寅恪先生大作:
敢将私谊哭私人,文化神州丧一身。
越甲未应公独耻,湘累宁与俗同尘。
吾侪所学关天意,并世相知妒道真。
赢得大清干净水,年年呜咽哭灵均。
寅恪先生是深为人所敬重的史学大家。全诗之感人至深者当属首联和第三联。首联“敢将私谊哭私人,文化神州丧一身”明挽观堂先生,实乃先生对文化精神的观照。此诚如先生所述:“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现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则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迨既达极深之度,殆非出于自杀无以求一己之心安而义尽也。”“盖今日之赤县神州值数千年未有之巨劫奇变,劫尽变穷,则此文化精神所凝聚之人安得不与之共命而同尽,此观堂先生所以不得不死,遂为天下后世所极哀而深惜者也。”先生忍将斯文悼斯人,这种悲怆源于文化,缘于历史,是天地之哀。多年之后,先生谪居广东中山大学,倾多年心力所著《柳如是别传》亦是先生治隋唐五代史看尽兴亡变迁,亲身经历各种政治运动后阅尽人情世故之凝结。捧读之际,为之热泪。寅恪先生亦是“文化所化之人”,通过先生遗作我仿佛感受到了他那种深沉的悲哀。
三联“吾侪所学关天意,并世相知妒道真”更是意境丰富之佳句,以我之浅陋,解读此句包含两重意境:一是寅恪先生与观堂先生相期与许,“并世相知”实乃“德不孤,必有邻”之诠释;二是凸现先生崖岸自高之气,先生之家三代皆为文化名人,唯有此家学方能显现“吾侪所学关天意”,这是一种基于文化的高傲,而这高傲中又深深包含了根植于其灵魂中的文化面临绝境的悲怆。先生此句意境相照,深沉博大。寅恪先生与观堂先生之“邻”,文化没落之“孤”;文人的孤高之气与文化没落之无奈相互映照,此种深邃与感文化之悲,唯集史学大家与诗人于一身之先生方能为之。
由寅恪先生之诗,我联想到对古诗意境的一点体会。以我之不学,体会古诗悲怆苍凉之意境大抵有三种:
【版权声明与付费内容】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文中如有图片,可以点击放大观看。
付费内容需要积分购买,请到网站右上方【关于我们】处,按说明进行充值,谢谢。
发表评论